電池將有革命性突破?Toyota 聲稱將發表具備達1,200公里續航里程的電池科技!

圖/toyota

來自海外媒體的報導內容,表示 Toyota 集團碳中和前端技術研發中心領導人 Keiji Kaita 宣稱品牌內部已經握有重要的突破性技術,可望生產出具備上達 1,200 公里純電續航里程的電池技術架構,同時在十分鐘內即可完成電池充能,對比現有的電動車產品線而言,相當驚人。

圖/toyota
圖/toyota

這家來自日本的汽車製造商,宣稱研發團隊已經成功簡化了固態、液態電池材料的生產製程,並且讓電池組本身的尺寸、重量較現在都能夠減半。對此,報導內容中也有 Keiji Kaita 對於此項議題的論述,「目前電池體積過大、重量過重的問題仍舊存在,而針對液態與固態電池的研發,我們的目標是將所有的數據至少達到減半的水準。」

圖/toyota
圖/toyota

目前在全球市場上,專責電池研發與優化的新創公司不在少數,包括 Solid Power、QuantumScape、Factial、以及 StoreDot 等,但截至目前為止,公司旗下產品都尚未真正泛用化;然而 Toyota 集團卻宣稱居然做出來了!到底事實是如何,也只能等待集團公布相關實質的成果。

圖/toyota
圖/toyota

把焦點回歸至產品與品牌策略,Toyota 集團在高層團隊做了大規模異動後,將加速純電技術與產品的研發,同時保有各式複合動力系統來作為過渡主力。而上述所提及的電池科技,預計將在 2028 年面世。

圖/toyota
圖/toyota

固態電池

BMW、Mercedes-Benz等車廠競逐電動車續航里程 關鍵在固態電池!

BMW、Mercedes-Benz等車廠競逐電動車續航里程 關鍵在固態電池!

BMW又有i7原型車? 原來用了最新科技!

BMW又有i7原型車? 原來用了最新科技!

2025 臺北國際車用電子展/鴻海秀智慧電動車全平台 CDMS模式搶攻國際市場

2025 臺北國際車用電子展/鴻海秀智慧電動車全平台 CDMS模式搶攻國際市場

延伸閱讀

新世代 CLA 接單超乎預期 Mercedes-Benz 調整產線應對需求

新世代 CLA 接單超乎預期 Mercedes-Benz 調整產線應對需求

BMW、Mercedes-Benz等車廠競逐電動車續航里程 關鍵在固態電池!

BMW、Mercedes-Benz等車廠競逐電動車續航里程 關鍵在固態電池!

台灣電車日本生產?日媒傳鴻海將與Nissan協商聯合運營追濱工廠!

台灣電車日本生產?日媒傳鴻海將與Nissan協商聯合運營追濱工廠!

電池組不一樣!全新Kia EV5前驅純電休旅韓國首次公開

電池組不一樣!全新Kia EV5前驅純電休旅韓國首次公開

最新文章

真的賣不動了?Mitsubishi漸遭經銷商淘汰,並且專注二手市場尋商機!

真的賣不動了?Mitsubishi漸遭經銷商淘汰,並且專注二手市場尋商機!

影/911竟然換了Honda的引擎?保時捷鐵粉憤怒了!

影/911竟然換了Honda的引擎?保時捷鐵粉憤怒了!

讓對手望塵莫及!2025 年賓士 GLC 如何成為台灣 SUV 市場的最佳投資

讓對手望塵莫及!2025 年賓士 GLC 如何成為台灣 SUV 市場的最佳投資

Mercedes-Benz 電動策略轉向 EQ 命名淡出 燃油與電動並行發展

Mercedes-Benz 電動策略轉向 EQ 命名淡出 燃油與電動並行發展

J SPACE翻轉戰局奪回輕型商用車冠軍 台灣2月車市年增4.8%

J SPACE翻轉戰局奪回輕型商用車冠軍 台灣2月車市年增4.8%

停車再開騎士「雙腳未著地」遭罰引民怨!警回覆:這是規定

停車再開騎士「雙腳未著地」遭罰引民怨!警回覆:這是規定

autos-loading

熱門新聞

不公平?川普猛批日本不買美國車!石破茂冷回:左駕又耗油很難賣

不公平?川普猛批日本不買美國車!石破茂冷回:左駕又耗油很難賣

Nissan 第三代 e-POWER 技術發表!率先搭載於歐規 Qashqai 改善油耗與靜肅性

Nissan 第三代 e-POWER 技術發表!率先搭載於歐規 Qashqai 改善油耗與靜肅性

望穿秋水!Mazda次世代CX-5 7/10發表確認!

望穿秋水!Mazda次世代CX-5 7/10發表確認!

沒這麼快啦!Ford Kuga/Escape將在北美市場續推26年式新車!

沒這麼快啦!Ford Kuga/Escape將在北美市場續推26年式新車!

這次又是A柱出來扛? IIHS:車輛盲點每年都在變大

這次又是A柱出來扛? IIHS:車輛盲點每年都在變大

車主超愛用Apple CarPlay!但車廠為何說不?三大理由曝光

車主超愛用Apple CarPlay!但車廠為何說不?三大理由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