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你想玩更大 Audi S3 sedan 2.0 TFSI試駕
【聯合新聞網/記者許信文/專題報導】
新一代A3/S3 sportback去年8月登台亮相後,車迷跟媒體更關心sedan房車車型何時才要來台灣。論起以掀背聞名的A3,選擇大改款新增房車型,乃是因為全球的新興市場消費者仍偏好傳統房車造型,多一款入門豪華房車更有助拓展全球銷售,再者攤開另兩家德國雙雄車系,同級戰將包括CLA後期才出現的,口碑跟銷售成績快速累積,Audi當然不想落後。於是在國內總代理台灣奧迪爭取到配額後,安排同年底台北車展上大秀A3 sedan,並在今年7月正式發表性能版S3 sedan,售價249萬元。
A3雖然還是家族最幼齒成員,但Audi近年成功的設計DNA幾乎都應用在其身,這種天生有著人人稱羨的遺傳基因,自然的展現成熟風貌。此代原廠破格追加sedan車型,兩款本質一模一樣,但sedan更長、更寬、卻比較矮,微幾公分數字差異卻創造房車更低扁動感視覺性,而且從B柱後的整體性,竟給人很迴異直觀感受,如果更精確形容掀背像是陽光般個性的運動男孩,那sedan房車就像混跡都會的斯文雅痞。
”俊俏身型、比例短捷恰好,內外線條更是簡潔優美”是筆者見到S3 sedan的第一眼印象,打著S系列進階性能操控的特色,在前水箱罩、車尾經典S3銘誌以及鋁合金飾蓋的後視鏡輕易就認出它已經不同,而足下的235/35 R19尺寸扁平車胎跟雙色大鋁圈,搭載強化制動力的S3卡鉗,後方又藏著扎扎實實的四出雙尾管,也是提醒路上駕駛斯文男也有嘶吼爆發的能耐。
無法忽視的單體式盾型水箱罩,濃濃科技氛圍HID頭燈組附LED極限晝行燈,這是家族的驕傲,而S3 sedan又同時為水箱罩跟進氣壩包裹金屬鍍鉻橫飾,加強前貌的視覺立體層次感,走勢跟S5設計手法像極了。另外,要推薦S3 sedan美在何處,欣賞車側線條是最好的解答,不比老大哥們氣宇威昂的修長身型,年輕無限活力才是態度,短捷比例看來好動,兩道車體腰身線形塑結實肌力,美背沿C柱緩緩收下吸引目光多看好幾眼,而最後的上揚鴨尾式後保桿完美畫出穠纖合度翹臀,揚溢不同於掀背的動靜皆宜張力。
既然重點在性能調味,內裝就以A3基調追加經典套件呈現。因此包括方向盤、排檔握桿、儀表環、座椅、踏板上都以獨特御用S提醒你注意,但進入車艙看到經典賽車方向盤誰不想好好把玩;還有四出噴射引擎式出風口的對稱美哉設計,最新MMI螢幕矗立在中控之上,通訊跟多媒體影音以及動態行車模式選單介面,都透過畫面呈現立即資訊,只是切換功能位在中控台鞍部的轉環模組,沒操作過的需要習慣適應。
除了科技面,原廠用了很多軟質件跟高級皮革包覆接觸面,方向盤、中控鞍部跟車門都是舒適細軟的質感,而背下的運動賽車座椅不僅好看,撐托性扎實相當優異,功學設計拼接設計將肩部、腰部跟腿部左右也更合身包覆著,而且不只雙前座,後排座椅亦是相同貼心配置。沒忘記再告訴大家,雖然縮減後廂空間,後排依舊有著很好的膝部、頭部距離,並無因此產生壓迫,但座椅設計比較適合兩位乘客。
既是S3 sportback雙胞兄弟,S3 sedan性能動力搭載相同2.0升TFSI渦輪增壓缸內直噴引擎,輸出300匹強大馬力以及38.7公斤米扭力峰值,此具動力設定的扭力高原從1800rpm沿伸到5500rpm寬闊驚人的輔助帶,任何時候都可以不間斷加速衝刺。原廠選擇用六速雙離合器S-Tronic自手排變速,讓換檔銜接快速敏捷,根據官方提供的0~100km加速測試只要4.9秒,也是強壓另一對手的表現。
改裝車也許輕易就上300匹馬力,但那過於重視性能,忽略絕大多數時間想要的舒適感受。坐在S3 sedan可以一派輕鬆,畢竟它出身豪華,否則試想如果此刻塞在街頭你的車比你還急躁,應該會想對著車生氣吧!但只要你想邪惡熱血時刻,找段人煙稀少的道路,S3 sedan又可以瞬間榨出300匹供應輪下驅策,而且不斷從排氣管嘶聲納吼,感知與聽覺同時發洩又滿足。
當然做出強大性能對車廠並非難事,又要兼顧動態出色表現才可貴。S3 sedan在操控性給予很多玩樂享受,一部分也是拜Audi引以為傲的Drive Select可程式車身動態系統,以及Magnetic Ride主動式電磁感應懸吊的絕佳搭配。
就在市區的走走停停下,S3 sedan的轉向系統是輕快手感,而且以偏軟調的懸吊處理路況,這種設定有助複雜車潮跟乘坐者較好的感受;S3 sedan前輪左右縮減4mm,使的車頭指向更精準輕易,搭配動力模式,主動電磁懸吊立即硬派設定,甚至換檔提前,電子轉向回饋加重,進入攻克山路彎道加速不軟腳,而且quattro四驅系統也隨時準備介入輪胎間的動力配置,幫助最佳循跡性制動,就好像在任何路況都以曼妙姿態轉身滑行,不讓人一絲絲喘息。
能文能武的全新S3 sedan肯定是有高度魅力,外型更俊俏而且有著同樣上乘的內涵本事,即使比自家雙胞手足Sportback版貴9萬的售價,仍屬值得推薦,但與同級競爭的價格差距,或許消費者是享受更高性能表現必需付出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