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堪虧損負荷?Mercedes-Benz A-Class內燃機陣列傳取消2026年終止生產計畫!

圖/Mercedes-Benz

細數市場,Mercedes-Benz 絕對是歐系列強中,就電氣化轉換政策上最為激進、毫無顧忌的品牌之一,不過,或許是如同先前的海外媒體資訊、品牌發現就目前的電動車在市場的運行無法獲得充足的利潤,便開始走退路,讓內燃機引擎陣列先行回歸產線主力,而原定在 2026 年全面終止生產的 A-Class,據傳管理層決議延宕。

圖/Mercedes-Benz
圖/Mercedes-Benz

根據品牌主理人 Ola Källenius 的論述,品牌原定 2030 年將旗下產品線全面電氣化,也就是直接積極執行電動車優先的策略,不過,包括其他敵手如 JLR 集團在內,已經預測到未來純電仍不會佔據銷量大中,PHEV 則成為主要火力。

圖/Mercedes-Benz
圖/Mercedes-Benz

其實以此論述來看,品牌很顯然是在暗示電動車在未來長時間,就前端建議售價與成本仍會居高不下,要與內燃機引擎車的各項成本與供應鏈支出呈現黃金交叉,恐怕仍需要一段不短的時間。

圖/Mercedes-Benz
圖/Mercedes-Benz

聚焦回 A-Class,本車日前已經完成小改動作,基於 MFA 平台為基礎之上,品牌將此平台進行低成本的改造,據悉,未來會稱為 MMA 架構,能夠足以容納內燃機、PHEV、純電等動力系統。

至於與 A-Class 互為共生關係的 CLA,其內燃機引擎車型將搭載 M282 引擎機體,而本機體也將運用於未來中國吉利集團旗下品牌,包括 Lynk&Co 抑或是 Volvo 等。

圖/Mercedes-Benz
圖/Mercedes-Benz

內燃機

誓言製造「最理想的內燃機」?Mazda Skyactiv-Z開發中!

誓言製造「最理想的內燃機」?Mazda Skyactiv-Z開發中!

又一內燃機的存續議題,Porsche正考慮開發全新燃油休旅車款!

又一內燃機的存續議題,Porsche正考慮開發全新燃油休旅車款!

四環超跑即將歸來?Audi傳政策改變,有意讓R8回歸市場!

四環超跑即將歸來?Audi傳政策改變,有意讓R8回歸市場!

延伸閱讀

嫌Toyota Land Cruiser還不夠硬? 要不要試試這台裝甲版本的?

嫌Toyota Land Cruiser還不夠硬? 要不要試試這台裝甲版本的?

影/911竟然換了Honda的引擎?保時捷鐵粉憤怒了!

影/911竟然換了Honda的引擎?保時捷鐵粉憤怒了!

誓言製造「最理想的內燃機」?Mazda Skyactiv-Z開發中!

誓言製造「最理想的內燃機」?Mazda Skyactiv-Z開發中!

Lamborghini首輛電動車款超狂 馬力目標超過2,000匹!

Lamborghini首輛電動車款超狂 馬力目標超過2,000匹!

最新文章

真的賣不動了?Mitsubishi漸遭經銷商淘汰,並且專注二手市場尋商機!

真的賣不動了?Mitsubishi漸遭經銷商淘汰,並且專注二手市場尋商機!

Mercedes-Benz 電動策略轉向 EQ 命名淡出 燃油與電動並行發展

Mercedes-Benz 電動策略轉向 EQ 命名淡出 燃油與電動並行發展

變胖被人嫌?BMW表示沒有預料到M5會因為車重而廣受議論!

變胖被人嫌?BMW表示沒有預料到M5會因為車重而廣受議論!

J SPACE翻轉戰局奪回輕型商用車冠軍 台灣2月車市年增4.8%

J SPACE翻轉戰局奪回輕型商用車冠軍 台灣2月車市年增4.8%

停車再開騎士「雙腳未著地」遭罰引民怨!警回覆:這是規定

停車再開騎士「雙腳未著地」遭罰引民怨!警回覆:這是規定

影/911竟然換了Honda的引擎?保時捷鐵粉憤怒了!

影/911竟然換了Honda的引擎?保時捷鐵粉憤怒了!

autos-loading

熱門新聞

真的賣不動了?Mitsubishi漸遭經銷商淘汰,並且專注二手市場尋商機!

真的賣不動了?Mitsubishi漸遭經銷商淘汰,並且專注二手市場尋商機!

影/911竟然換了Honda的引擎?保時捷鐵粉憤怒了!

影/911竟然換了Honda的引擎?保時捷鐵粉憤怒了!

休旅車至上?Volvo以後不打算賣旅行車了!

休旅車至上?Volvo以後不打算賣旅行車了!

Mercedes-Benz CLA 劃世代登場 五大亮點預告電動移動新紀元

Mercedes-Benz CLA 劃世代登場 五大亮點預告電動移動新紀元

美國最大汽車出口商竟不是Ford、特斯拉等本土品牌!

美國最大汽車出口商竟不是Ford、特斯拉等本土品牌!

Ford Focus將於年底告別歐洲市場 台灣市場接下來怎麼面對?

Ford Focus將於年底告別歐洲市場 台灣市場接下來怎麼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