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廠裁員潮竟是全球邁向電動化下的產物?!
在這一兩年間,許多傳統車廠陸續準備了多項純電動力產品問世,因為日益嚴苛的相關法規,讓傳統內燃機引擎幾乎沒有生存的空間,只好在零碳排放的前提下轉換戰場。
在20年前的千禧年時代,其實已有電動車出現,但是是非常不成熟的實驗性質作品,沒有人認真看待它;然而20年後,情況完全不同,各車廠在延伸電動車產品線的同時,也開始減少或停止內燃機引擎的製造與開發。這看起來似乎是正常現象的背後,其實有著對整個社會或經濟的影響。根據Nikkei Asia的報導,日本本田技研在今年六月宣布,在於2025年關閉專門生產引擎的Moka工廠,屆時將會有約900人被調往其他廠區,這還算是比較好的安排,因為有的人可能從此就失業了。
另一方面,Honda也起動了提早退休計劃,只要年滿55歲以上就可以申請退休,作為減少人力的一種方式。同樣的,歐洲車廠也面臨相同的問題,電動車所需的零組件較內燃機引擎少了一半,約3萬種左右,這代表著複雜度與所需組裝人力的減少。根據位於德國慕尼黑的經濟機構Ifo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其研究報告指出在2019年時,德國有超過60萬個工作是與內燃機的製造生產相關,這個數字佔了該區域汽車製造業40%的人力,如今以現有情況評估,仍有21.5萬人的工作會受到更動。
另一方面,以金字塔型態構成的汽車產業鍊可能開始轉變。以往品牌製造商都是在金字塔的頂端,壓著下面的周邊零組件供應商,但是少掉內燃機之後,動力的基本組成僅剩下馬達與電力轉換器,以及一些周邊零件。這代表只要有廠商擁有整車規劃設計與軟體開發能力,就能製造車輛,等同於跟ODM設計代工近似的模式。目前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鴻海與Stellantis的結盟,當然這也與鴻海跟裕隆合資成立的鴻華先進有著一定的關聯性。
純電動力世代的來臨最後則會影響到每個家庭的家計支出。除了面臨失業的問題外,添購或換購3C或家電用品時,價格可能會變貴。因為電動車核心之一的電池模組,在製造時需要大量的鋰與銅等金屬,讓這兩種金屬的價錢直線攀升,導致其他類型的終端產品價格連帶上升,另外仍然持續的半導體晶片荒也是相關的例子。總之在歡迎電動車進入生活之際,有些生活模式也必須提前應對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