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內燃機! 歐盟將成為全球第一個燃油車全數消失的區域

摘自Hyundai

碳排放一直是世界各主要國家區域所追求的終極目標,而最大的污染源除了工業之外,就是各種車輛的廢氣排放。對於零碳排放走在領先地位的歐盟最近表示,2035年起將禁止所有燃油車輛於當地銷售

根據外媒彭博社(Bloomberg)所取得的相關文件顯示,歐盟委員會傾向於要求各式燃油車款的碳排放量,於2030年降低65%,並且在2035年達成新車的零碳排放。除此之外,這些相關文件也提到了相關的配套措施要求,像是歐盟內各國的充電基礎建設的加速進行等。另外歐盟也希望在2030年時,能將溫室氣體排放量至少降低至1990年代的55%,當然最終目標就是在2050年達成歐盟境內完全零碳排放。

摘自Peugeot
摘自Peugeot

「為了趕上2050年零碳排放的目標,歐盟必須開始在2035年前強制執行一些規範,否則會無法如期達成。」BloombergNEF的前瞻運輸研究負責人Colin McKerracher表示。目前在歐盟區域一般乘用車的碳排放量約為總體的12%,而該經濟體打算將境內的整體排放量,在2030年前降低37.5%。Barclays車輛產業分析師Kai Alexander Mueller表示,歐盟想要加速目標的達成是無庸置疑的,但要在2030年達到60%車輛廢氣排放低減,對於各家車廠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就算有plug-in hybrid車款幫忙也無法達成,這讓所有車廠只能以最快的速度推出各類電動車款。

「緊縮CO2的排放量,加速了歐盟地區電動車的推出,而這樣的情況同時也代表這些歐盟汽車製造商日後將大量推出電動車款,因為他們或多或少已經得知後續的相關規範將更加嚴格。」Colin McKerracher表示。

摘自Peugeot
摘自Peugeot

碳排放

都會帥氣有型小車Toyota Aygo X 導入油電更具靈巧魅力

都會帥氣有型小車Toyota Aygo X 導入油電更具靈巧魅力

批加州管太寬!眾院出手挑戰加州排放標準 特斯拉「政策紅利」好日子要結束?

批加州管太寬!眾院出手挑戰加州排放標準 特斯拉「政策紅利」好日子要結束?

VOLVO攜台北市立動物園 打造企鵝館沉浸式永續互動展覽

VOLVO攜台北市立動物園 打造企鵝館沉浸式永續互動展覽

延伸閱讀

EV6、EV9銷量雪崩式下滑無礙!Kia燃油房車雙雄前五月銷售已近10萬輛

EV6、EV9銷量雪崩式下滑無礙!Kia燃油房車雙雄前五月銷售已近10萬輛

全新改款BMW iX3科技大躍進!將搭載AI駕駛輔助系統

全新改款BMW iX3科技大躍進!將搭載AI駕駛輔助系統

以鴻華先進Model A為基礎!夏普將推平價電動車

以鴻華先進Model A為基礎!夏普將推平價電動車

台灣賓士高層異動 賴恩凱9月接任台灣賓士總裁 金恩中調任韓國賓士

台灣賓士高層異動 賴恩凱9月接任台灣賓士總裁 金恩中調任韓國賓士

最新文章

真的賣不動了?Mitsubishi漸遭經銷商淘汰,並且專注二手市場尋商機!

真的賣不動了?Mitsubishi漸遭經銷商淘汰,並且專注二手市場尋商機!

影/911竟然換了Honda的引擎?保時捷鐵粉憤怒了!

影/911竟然換了Honda的引擎?保時捷鐵粉憤怒了!

讓對手望塵莫及!2025 年賓士 GLC 如何成為台灣 SUV 市場的最佳投資

讓對手望塵莫及!2025 年賓士 GLC 如何成為台灣 SUV 市場的最佳投資

Mercedes-Benz 電動策略轉向 EQ 命名淡出 燃油與電動並行發展

Mercedes-Benz 電動策略轉向 EQ 命名淡出 燃油與電動並行發展

J SPACE翻轉戰局奪回輕型商用車冠軍 台灣2月車市年增4.8%

J SPACE翻轉戰局奪回輕型商用車冠軍 台灣2月車市年增4.8%

停車再開騎士「雙腳未著地」遭罰引民怨!警回覆:這是規定

停車再開騎士「雙腳未著地」遭罰引民怨!警回覆:這是規定

autos-loading

熱門新聞

全球只有19輛 連R34 GT-R看到它都只能跪

全球只有19輛 連R34 GT-R看到它都只能跪

最暢銷的奧迪要大改款了!新世代Audi Q3跨界休旅即將現身

最暢銷的奧迪要大改款了!新世代Audi Q3跨界休旅即將現身

BMW X1將迎敵手?Audi發表全新第三代Q3車系!

BMW X1將迎敵手?Audi發表全新第三代Q3車系!

有批Rolls-Royce好便宜?原來是中國自製豪車尊界S800!

有批Rolls-Royce好便宜?原來是中國自製豪車尊界S800!

你所不知的中國新車隱性成本!折舊率高於對手?

你所不知的中國新車隱性成本!折舊率高於對手?

Nissan全新油電系統將登陸美國 性能媲美電動車但成本高昂

Nissan全新油電系統將登陸美國 性能媲美電動車但成本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