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集團大舉跨入電動車戰場!2關鍵讓鴻華先進估2025年將開始獲利
鴻華先進 Model C 電動車將量產,並將於2024年1月交貨,因應投資模具、研發設計及橋頭工業區電巴工廠建廠,2024年資本支出將暴增至59.12億元,比今年成長8成,2025年因 Model C 達量產規模,多品牌多客戶挹注,鴻華先進估2025年將成關鍵年,將開始獲利。若目標達陣,鴻華先進將成為第一家僅費時5年就賺錢的電動車公司。
鴻海(2317)集團大舉跨入電動車戰場,鴻海已開發電動皮卡 Model V 及物流貨車 Model N,那麼鴻華先進負責開發 Model C、Model B、Model T、Model E,到底扮演什麼角色?憑什麼5年就能賺錢?
一、沒有工廠負擔
鴻華先進是一家輕資產電動車研發設計公司,若說鴻海開發的是載貨的商用車,則鴻華先進則專注運輸人的交通載具,如 Model T 電巴及 Model C、B、E乘用車,而能快速獲利原因是「輕資產」,不自建工廠(除電巴例外)。
鴻華先進總經理李秉彥指出,公司創新的商業模式 CDMS(委託設計與製造服務),等於把傳統車廠從品牌到銷售一條龍的5個環節(品牌、設計、供應鏈、製造、銷售)工作,只承接其中50%,也就是2.5個環節:設計電動車平台及供應鏈管理,生產段則只做生產管理部分,真正的生產製造由海外各地合作夥伴(如鴻海或PTT等……)負責,另外品牌經營跟銷售服務也由客戶(車廠)掌握,鴻華先進不碰。
目前鴻華先進已經發表4款原型車,開放多品牌共用或局部客製化,其中電動巴士最早量產,在台灣及印尼開始交貨,鴻華先進公布的2022年財報出貨數據也顯示,2022年對台灣交貨的電動巴士平均出廠價800多萬元,相對一般電動巴士價格1,000萬元以上,極具競爭力。
鴻華先進將乘用車的製造都委外,僅電巴自製,但現在因訂單大於產能,還在努力突破產能瓶頸,官方公布2022年電巴出貨20~30輛,2023年目標100輛,目前已經投資橋頭2廠,期望2025年產能500輛,2028年目標擴廠到1,000輛,相當於年產值80億元的工廠。
而除印尼,電巴也將進入東南亞新市場,目前東南亞除越南跟菲律賓是左駕,其他國家都右駕,因應各國需求,也將開發不同國家市場的招商版本。
二、多品牌共用模組省成本
除不投資自有大型工廠,鴻華先進快速獲利的另一個關鍵是 CDMS 模式採共用模組設計,Model C 車款很快將達經濟規模,首先台灣品牌納智捷採用開發的 n7 訴求售價低於百萬元,已有8,000台訂單,本季預備量產,2024年1月開始交貨,目標半年內交完,北美版 Model C 也已經開發中,預計2025年第3季上市。
李秉彥強調,台灣 Model C 電池續航力以 NEDC(New European Driving Cycle 新歐洲駕駛週期測試規範)為505公里,北美市場會修改推出符合當地市場的招商版,輸出車型屆時將是大電池版及性能版,換言之,就是拉高電池續航力里程。
至於市場擔心 Model C 續航力以 NEDC 505公里來說,打折後里程數不高,對此鴻華先進也補充,副董事長左自生已經親自試駕過,從台北到高雄不需要充電,
在超過兩個客戶共用 Model C 平台下,鴻華先進明年也預備投資更多模具於準備量產,加上 Model B 將上市及設計開發費用無形資產資本化,2024年資本支出上升到59.12億元,比今年33.41億元大幅提昇。
2025年是關鍵年,多市場多客戶達標
鴻華先進認為 CDMS 將是未來電動車產業趨勢,李秉彥表示,鴻先進開發出模組化的開放式平台,若獲得多品牌共同開發,模組化跟共用化就能降低每台電動車研發成本跟開發時間,進而提升獲利,以輕資產加速投資回報,白話的說,就是此商業模式經營到一定規模量,獲利是等比級數上升。
鴻華先進預計11月中旬創新版上市,10%增資股將全數採詢價圈購,期望引進3~7年長期投資股東,由於鴻華先進是台灣第一家純電動車股,也讓業績說明會現場擠爆,鴻華先進的電動巴士 Model T 跟乘用車 Model C 也在會場外開放試乘試駕,。
「2025年是關鍵的一年,有第二銷售市場及兩個以上車型。」李秉彥表示。而鴻華先進利用財務模型預測 Model C 在2024~2026年銷售量,扣除生產成本(零組件採購成本、委外加工費用、人力成本、折舊等)及管銷,2025年度有機會開始產生獲利。
鴻華先進今年因 Model T 電巴出貨100輛,預估營收比去年成長2倍,挑戰9~10億元,而2024年則預估 Model C挹注下,營收兩位數以上營收成長。外界則推測鴻華先進2024年營收將破百億元,而由於開放平台策略,在單一車型累積足夠訂單,數量超過原本預期規模後,獲利率就將等比級數拉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