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H電動車成Gogoro換電用戶! 還可叫熊貓幫送電池解里程焦慮
想像一下,一家物流貨運公司下單向MIH開放電動車聯盟採購一批小電動貨車,選購Project X計畫的A Segment車款,只是稍改一下外觀就交車了。貨車司機開這款車在市區中穿梭送貨,注意到電動車快沒電,立刻用手機App查一下附近哪裡有Gogoro充電站,前往換上4顆新電池,又能繼續跑車送貨……。
MIH開放電動車聯盟9 日宣布Project X小型電動車計畫,共做出兩大突破,首先是「充換電雙模」,利用Gogoro換電站解決車主里程焦慮,其次,新車開發時間從48個月縮短為24個月,打破電動車開發冗長問題。
TomTom是MIH技術委員會成員,公司主管表示,現在IVI系統能隨持網路更新(OTA),使電動車的軟體開發週期已經能加速,不像過去車廠請軟體開發商提供軟體服務,往往等車廠驗證上市,都是8~10年後,軟體功能早已過時。
MIH執行長鄭顯聰指出,關鍵是「把供應鏈放平、透明化」一旦量超過10萬台經濟規模,後續將勢如破竹。
Mih聯盟8日舉辦Demo Day發表Project X計畫,除將汽車模組化,提供即插即用的彈性,提供高度客製服務,第一款三人座A-Segment車款也將於2023年底亮相,未來車款將在鴻海各地製造基地生產,訴求高效率提供用戶從選擇到生產一條龍服務。
過去傳統車廠一台新車的設計開發要4年時間,鄭顯聰表示,現在MIH可以縮減至24個月,關鍵是解決枝枝節節的問題,加上供應鏈會員很多,MIH採取開放的立場,將2500家供應鏈水平展開,跟過去傳統車廠垂直供應鏈,誰是半導體供應商都不知道,而現在供應鏈一切透明。
「過去零建商生態是:要我做先拿錢來,先簽合同,再來才做開發工作,還會問你預估多少輛?為了下單,我就喊50萬輛,供應商心想怎可能?就內部打二折,只估10萬輛,再根據數量估報價,中間來回浪費很多時間。」鄭顯聰說。
相對過去車廠供應鏈,若訂單談不下來,會互卡脖子,「零件商你不給我,我不給你,」現在供應鏈立場平等,大家共同合作IP由大家共有,若有客戶採用該款車生產,就有錢可以拿,不浪費時間,」鄭顯聰說,過去原廠下單德國一階供應鏈,但不會告知原廠零件跟誰滿,其實很可能跟中國大陸買,中國大陸後面又可能是台灣廠商,最後晶片找台積電或聯電,但沒有人知道下單給誰。
現在MIH一切價格透明化,大家貢獻所長IP做出來共有,若Krama或Fisler買了,客戶採用量超過10萬台就能馬上降低價格,初期量小,車廠也多只會選一家零件商。「就像特斯拉過去不賺錢是因為達不到10萬台數量,現在馬斯克超過10萬台後就一路勢如破竹,擋也擋不住。
至於如何做到只需要24個月就能開發新車款?鄭顯聰坦言,利用達梭工具在電腦上模擬,預先知道可能犯錯的地方,提前避免,這幫忙MIH省了6~8個月時間,其次在驗證作法上,傳統車廠是一關驗證完再到下一關,驗證期是不重複的,但新創的做法不一樣,A階段驗證到70~80%就會知道其實一定會合格,此時就會趕快同時做下一階段驗證,比方碰撞或熱度測驗。
「這需要經驗跟事前模擬」鄭顯聰說,還有一個關鍵是工程師在一起工作。他指出,很多車廠是底盤跟車身團隊各自作各自的,開發地點也不同,可能分散在美國跟歐洲,但MIH是集中同一處。
而對於Project X車款支援Gogoro電池,鄭顯聰解釋這是跟Gogoro董事長陸學森一起合作開發的,這款半換電半充電新車,規劃電池可以跑250~300公里,另外放四個電池槽,可以另外支援80公里里程,透過Gogoro全台2000個充電站支援能解決車主電池不足的焦慮。
「台北出發去台中就不用擔心了,大不了新竹時叫foodpanda或UberEats幫你送(電池)」鄭顯聰說,A系列車款台灣只預估賣2萬台,換算約用8萬顆Gogoro電池,若該車款全面不充電用換電電池則就高達數十萬顆,電池需求量一下子就會大幅上升。
而MIH也會跟Gogoro合作出海,中國大陸跟雅迪科技及大長江合作,印度跟Hero,而印尼則跟Indika合作。
美國豪華電動車新創Karma也加入MIH聯盟,這家新創2017年成立,該公司主管表示,Karma擁有完整的設計跟製造經驗,加入MIH可以協助聯盟更有效率開發車款,目前則尚無幫MIH生產汽車的計畫,Karma目前在美國有工廠,月產能1.5萬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