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 將近一半的駕駛承認曾超速、近三成曾闖紅燈

交通部去年6月修法,將超速60公里為危險駕駛下修為40公里。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對於絕大多數車主而言,都希望在駕駛過程中避免違規,但不論是一時方便、疏忽恍神、趕時間、技術問題或是路況不熟等,應該也有不少人曾經違規甚至收過罰單。近期美國汽車協會(AAA)的一項新研究顯示,有將近一半的駕駛承認,他們在自己明知錯誤下仍有過危險駕駛習慣,例如曾經有超速24公里或以上的經驗。

近一半的受訪者承認過去30天內在高速公路上超速24km/h或以上,而36%的受訪者也曾經在住宅區街道上超速 16km/h或以上。27%的人闖紅燈,另有12.4%的人承認開車時沒有繫安全帶

絕大多數的人開車都有超速經驗。 摘自motor1.com
絕大多數的人開車都有超速經驗。 摘自motor1.com

研究內容也請受訪者自我評價這些違規行為的危險程度,48.6%的受訪者表示超速是危險的。 61%的人認為在住宅區道路上超速行駛是不好的,80%的人認為闖紅燈是錯誤的,75.9%認為不繫安全帶是危險的。

該研究還有一些比例較低的違規種類,例如35.5%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上個月曾使用過手機並進行過通話,37.0%承認在駕駛時閱讀訊息或電子郵件,而26.7%的人在駕駛過程手動發送訊息或電子郵件。19至24歲的駕駛則是承認最常在開車時使用他們的電子設備。近20%的人表示,他們開車時太累了,眼睛都睜不開。

開車使用手機容易因為分心而造成事故。 摘自pexels.com
開車使用手機容易因為分心而造成事故。 摘自pexels.com

開車

老漢亂入1986年電影《翹課天才》? 其實是美夢成真才對!

老漢亂入1986年電影《翹課天才》? 其實是美夢成真才對!

男友買新車拒練習 女友提議先載爸媽竟被怒斥「自私」!網友看法兩極

男友買新車拒練習 女友提議先載爸媽竟被怒斥「自私」!網友看法兩極

被台灣人嫌棄的汽車加熱座椅 其實是冬日裡的溫暖享受

被台灣人嫌棄的汽車加熱座椅 其實是冬日裡的溫暖享受

延伸閱讀

Audi 2025春遊總動員健檢服務開跑 預約回廠贈限量小禮

Audi 2025春遊總動員健檢服務開跑 預約回廠贈限量小禮

因為曾經遇到沙漠 EVOASIS想成為每一位電動車主的綠洲

因為曾經遇到沙漠 EVOASIS想成為每一位電動車主的綠洲

Lexus全新主題「LEXUS JOURNEY Into the Forest 森野之境」 搭檜木列車體驗山林間的精彩

Lexus全新主題「LEXUS JOURNEY Into the Forest 森野之境」 搭檜木列車體驗山林間的精彩

Kia持續啟動通路升級計畫!全新Kia南投3S展示中心占地超過400坪盛大開幕

Kia持續啟動通路升級計畫!全新Kia南投3S展示中心占地超過400坪盛大開幕

最新文章

真的賣不動了?Mitsubishi漸遭經銷商淘汰,並且專注二手市場尋商機!

真的賣不動了?Mitsubishi漸遭經銷商淘汰,並且專注二手市場尋商機!

Mercedes-Benz 電動策略轉向 EQ 命名淡出 燃油與電動並行發展

Mercedes-Benz 電動策略轉向 EQ 命名淡出 燃油與電動並行發展

J SPACE翻轉戰局奪回輕型商用車冠軍 台灣2月車市年增4.8%

J SPACE翻轉戰局奪回輕型商用車冠軍 台灣2月車市年增4.8%

變胖被人嫌?BMW表示沒有預料到M5會因為車重而廣受議論!

變胖被人嫌?BMW表示沒有預料到M5會因為車重而廣受議論!

停車再開騎士「雙腳未著地」遭罰引民怨!警回覆:這是規定

停車再開騎士「雙腳未著地」遭罰引民怨!警回覆:這是規定

Maserati在2024年銷量暴跌 究竟發生什麼事?

Maserati在2024年銷量暴跌 究竟發生什麼事?

autos-loading

熱門新聞

真的賣不動了?Mitsubishi漸遭經銷商淘汰,並且專注二手市場尋商機!

真的賣不動了?Mitsubishi漸遭經銷商淘汰,並且專注二手市場尋商機!

休旅車至上?Volvo以後不打算賣旅行車了!

休旅車至上?Volvo以後不打算賣旅行車了!

美國最大汽車出口商竟不是Ford、特斯拉等本土品牌!

美國最大汽車出口商竟不是Ford、特斯拉等本土品牌!

Mercedes-Benz設計總監:大螢幕只是起點 工藝精緻度加上極致體驗才是豪華定義

Mercedes-Benz設計總監:大螢幕只是起點 工藝精緻度加上極致體驗才是豪華定義

Mercedes-Benz CLA 劃世代登場 五大亮點預告電動移動新紀元

Mercedes-Benz CLA 劃世代登場 五大亮點預告電動移動新紀元

Ford Focus將於年底告別歐洲市場 台灣市場接下來怎麼面對?

Ford Focus將於年底告別歐洲市場 台灣市場接下來怎麼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