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la前途未卜?蘋果與中國政府態度成關鍵
【文/盧佛青】
Tesla解除了中國當地的「註冊蟑螂」並且也解決通路建置問題,還率先於包括北京與上海與當地政府補貼措施達成初步共識後,看來進軍中國市場之路似乎順遂。
不過其實就像所有車廠要進軍中國產業領域,其實都有不少所謂非關稅障礙與政策因素從中作梗,恐怕不是在自家美國境內或是歐盟設廠這麼簡單,而稍早也因為包括疑似走火等自燃事故,也引發外界對於其安全性議題的關注,要成為領軍全球的高端電動車品牌,Tesla未來在中國的走向值得關注。
在今年稍早,中國萬向集團宣布併購美國獨立汽車品牌FISKER之後,就被視為是中國政府介入提升自主業者進軍全球新能源領域的又一個風向球,在併購車廠成功以前,萬向集團就已經先行併購關乎新能源核心競爭力的A123 System這家電池系統廠,而萬向集團更在車輛機械轉向與相關供應領域擁有驚人的佔有率與競爭優勢,在中國境內更已經建立自主整車品牌,拿下FISKER不但被視為是比亞迪以電動車進軍北美與歐盟市場之後的又一個大動作,結合北美品牌的全球產銷經驗與供應商的優勢,Tesla不見得現在是全球知名的紅牌,就代表進軍中國可以一路順遂。
其實在電動車發展的重要階段中,從技術成熟到產業化乃至於鼓勵消費,各國政府的態度都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因素,而且在中國Tesla想要獨資建立整車生產基地,以目前當地的法規與政策背景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若成功整合合資對象,還必須比照其他整車合資業者面臨的「政治正確」。
要想在中國製造並且銷售更多的Tesla電動車,或許可以得到當地暫時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種幅度不一的補貼,吸引更多多金人士追隨北美或國際人士入主短時間雖可能獲得效果,但長此以往,中國政府還是時時以發展自主新能源汽車為最終目標,或許可以提供一個大膽的假設,若Tesla未來三年內未能在符合中國政府的指導棋達成當地產銷的階段目標,接下來必定要面對以國家勢力介入另外一個積極扶植的全球新能源汽車品牌,短期內或許Tesla可以像其他高級精品一樣在中國高端新能源市場取得銷售上的優勢,但中長期卻絕非唯一獨家優勢。
關於台灣到底會不會有機會受益這件事,其實早於2009年,當時政府對於新能源供應鏈政策上補貼與扶植的不確定因素,卻導致了後來Tesla初期發展雖然與台灣供應廠商關係密切,後來卻注定走上琵琶別抱的命運,但這卻也不見得代表,台灣曾經作為Tesla供應關鍵地的經驗,不能成為萬向扶植FISKER或是其他自主新能源品牌的優勢。
而Tesla引以為傲的電池抽換技術,其實也非獨家,因為2013年宣告破產的以色列Better Place,據傳已經有部分被安徽奇瑞汽車同以色列量子基金合資的Qoros觀致整車品牌取得,當年完全被蒙在鼓裡的RENAULT集團若要持續取得電池抽換技術,依舊必須跟原宣布破產監管單位取得許可,而包括初期曾經成為台灣納智捷電動車合作對象,到後來發生變化迄今,加上政府不確定的政策態度搖擺(日前還可能解除原有對於混合動力車的貨物稅優惠?),要想在這一波全球電動車的供應鏈中充分獲得優勢,台灣業者只能靠自己,其實完全沒有辦法獲得政府補貼。
台灣業者面臨的問題,比起Tesla想要在中國現地生產整車還要來得更為單純一些,比起來,被視為是電動車領域的賈伯斯:Tesla執行長Elon Musk要面對中國政府的複雜因素與變化性顯然更為多樣化,而目前的Roadster與Model S都屬於高單價產品,在中國多金消費者雖然算是新鮮,而且可能引發排隊搶購熱潮,但中國政府想的可不是那樣簡單,發展民族工業的政治正確永遠不變,對於其他從傳統整車領域進軍新能源市場的業者來說,這也是必然面對的現實,就像是東風日產旗下的合資自主品牌「啟辰VENUCIA」也必須推出NISSAN Leaf的中國自主攣生版本一樣,Tesla進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夢,其實還算是頗為遙遠。
當然最近還傳出蘋果電腦也想要併購Tesla的坊間消息,但截至目前為止雙方均未具體證實,而且光是蘋果電腦旗下的產品於當地生產到製造,迄今依舊也受到中國政府因素的影響,雖然下一代iPad已經確定拉回美國生產,也讓人不禁懷疑,想要積極進軍中國的Tesla,未來是否也難以抵擋中美雙方從外交到貿易戰等等的摩擦,完全自外於任何政策因素而可以順利成長?未來變數還很多,現在都難以妄下定論。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