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W X5 M小心囉! 新世代Mercedes-AMG GLE 63 4MATIC+、GLE 63 S 4MATIC+洛杉磯車展正式發表!

新世代Mercedes-AMG GLE 63 4MATIC+、GLE 63 S 4MATIC+已於洛杉磯車展正式發表。 摘自Mercedes-Benz
新世代Mercedes-AMG GLE 63 4MATIC+、GLE 63 S 4MATIC+日前於洛杉磯車展上正式發表。 摘自Mercedes-Benz
新世代Mercedes-AMG GLE 63 4MATIC+、GLE 63 S 4MATIC+日前於洛杉磯車展上正式發表。 摘自Mercedes-Benz

1997年還是Mercedes-Benz M-Class時,德國三芒星品牌Mercedes-Benz在1999年推出了車系第一款性能版車型ML 55,當時搭載最大馬力達342hp的V8引擎看似已經很猛烈,但過了20年來到2019年後,Mercedes-Benz藉由去年於巴黎車展亮相的大改款GLE,在近期展開的洛杉磯車展中發表了全新一代性能休旅:GLE 63 4MATIC+與GLE 63 S 4MATIC+!

賓士最新性能休旅新世代Mercedes-AMG GLE 63 4MATIC+、GLE 63 S 4MATIC+已發表。圖為動力輸出突破600hp的AMG GLE 63 S 4MATIC+。 摘自Mercedes-Benz
賓士最新性能休旅新世代Mercedes-AMG GLE 63 4MATIC+、GLE 63 S 4MATIC+已發表。圖為動力輸出突破600hp的AMG GLE 63 S 4MATIC+。 摘自Mercedes-Benz

新世代Mercedes-Benz GLE已先於今年日內瓦車展中底發布了AMG GLE 53 4MATIC+油電休旅,在63車系正式亮相後也算是將GLE車系動力編成完全補足。全新Mercedes-AMG GLE 63 4MATIC+在外觀上因為多了AMG加持,車身肌理線條的刻畫更加強而有力,車頭改採AMG GT家族的直柵式百葉窗型水箱罩,並搭配全新的AMG空力套件、AMG排氣尾管等,換上標配的20吋輕量化、有AMG標章的鋁圈 (GLE 63為搭配21吋鋁圈),展現出氣勢非凡的性能休旅架式。

圖為動力輸出達到612hp的AMG GLE 63 S 4MATIC+。 摘自Mercedes-Benz
圖為動力輸出達到612hp的AMG GLE 63 S 4MATIC+。 摘自Mercedes-Benz

圖為動力輸出達到612hp的AMG GLE 63 S 4MATIC+。 摘自Mercedes-Benz
圖為動力輸出達到612hp的AMG GLE 63 S 4MATIC+。 摘自Mercedes-Benz

而車內配置同樣也充滿熱血,包括Nappa皮革運動化座椅、AMG運動化平底三幅式方向盤、AMG鋁製換檔撥片、專屬座艙氣氛燈、金屬油門踏板、AMG迎賓金屬門檻、AMG字樣腳踏墊等,就連中控MBUX觸控式螢幕也多了專屬AMG字樣。

新世代Mercedes-AMG GLE 63 S 4MATIC+ 內裝。 摘自Mercedes-Benz
新世代Mercedes-AMG GLE 63 S 4MATIC+ 內裝。 摘自Mercedes-Benz

動力方面絕對是AMG GLE 63 4MATIC+的一大重點,搭載一具結合48V EQ Boost與ISG整合式啟動馬達的4.0升V8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搭配九速AMG Speedshift TCT變速箱,在4MATIC+全時四輪驅動系統的輔助下,最大馬力可輸出571hp/76.5kgm,而ISG還能額外提供21hp/25.44kgm的動力輸出。不僅如此,賓士這回更推出了性能加強版的AMG GLE 63 S,同樣的4.0升V8渦輪引擎再經過調教後,讓車輛輸出動力達到了612hp/86.7kgm!

新世代Mercedes-AMG GLE 63 4MATIC+最大馬力可輸出571hp/76.5kgm。 摘自Mercedes-Benz
新世代Mercedes-AMG GLE 63 4MATIC+最大馬力可輸出571hp/76.5kgm。 摘自Mercedes-Benz

猛烈的動力輸出讓AMG GLE 63 4MATIC+從零加速至100km/h僅需4秒就能完成,性能表現更為強悍的AMG GLE 63 S 4MATIC+則只要3.8秒就能輕鬆搞定,兩款性能休旅的極速分別被電子限制在250km/h與280km/h。

新世代Mercedes-AMG GLE 63 S 4MATIC+最大馬力可達612hp/86.7kgm! 摘自Mercedes-Benz
新世代Mercedes-AMG GLE 63 S 4MATIC+最大馬力可達612hp/86.7kgm! 摘自Mercedes-Benz

另外,AMG GLE 63 4MATIC+也配置了AMG RIDE CONTROL+ 氣壓懸吊系統、AMG ACTIVE RIDE CONTROL AMG 主動車身控制系統,與擁有Comfort、Sport、Sport+、Individual、Trail、Sand、RACE (AMG GLE 63 S才有)等七種動態駕駛模式的DYNAMIC SELECT功能。

圖為動力輸出達到612hp的AMG GLE 63 S 4MATIC+。 摘自Mercedes-Benz
圖為動力輸出達到612hp的AMG GLE 63 S 4MATIC+。 摘自Mercedes-Benz

而搶先於十月初就亮相的對手─新世代BMW X5 M (F95),搭載代號S63的4.4升M TwinPower Turbo 4.4升V8雙渦輪雙渦流增壓汽油引擎,並搭配八速Steptronic手自排變速箱,以及附有主動式M款差速器的xDrive全時四驅系統後,最大馬力可輸出600hp/76.5kgm,至於性能更上一層樓的X5 M Competition則擁有最大馬力625hp,零百加速僅需3.8秒就能完成。

身為Mercedes-AMG GLE 63 S最大對手的BMW X5 M,在一般版本就已經有600hp最大馬力輸出,而X5 M Compeition更是有著最大馬力625hp的強悍性能。 摘自BMW
身為Mercedes-AMG GLE 63 S最大對手的BMW X5 M,在一般版本就已經有600hp最大馬力輸出,而X5 M Compeition更是有著最大馬力625hp的強悍性能。 摘自BMW

AMG

NBA新科MVP雷霆隊SGA不只球技出眾 汽車品味也是一流

NBA新科MVP雷霆隊SGA不只球技出眾 汽車品味也是一流

將電影《F1》虛構車隊風格帶上真實道路 Mercedes-AMG推出限量GT 63 APXGP Edition

將電影《F1》虛構車隊風格帶上真實道路 Mercedes-AMG推出限量GT 63 APXGP Edition

狂車不老!賓士SL65 AMG Black Series還能賣多少?

狂車不老!賓士SL65 AMG Black Series還能賣多少?

延伸閱讀

全都是法規的錯!Kia未來GT產品線將無燃油車型!

全都是法規的錯!Kia未來GT產品線將無燃油車型!

台灣賓士高層異動 賴恩凱9月接任台灣賓士總裁 金恩中調任韓國賓士

台灣賓士高層異動 賴恩凱9月接任台灣賓士總裁 金恩中調任韓國賓士

女神李多慧親臨現場 普利司通「包冰涼」夏日活動登場! 7月選購指定輪胎系列 即可享限量好禮

女神李多慧親臨現場 普利司通「包冰涼」夏日活動登場! 7月選購指定輪胎系列 即可享限量好禮

保留操控感受又多了電馭樂趣 Honda HR-V e:HEV試駕

保留操控感受又多了電馭樂趣 Honda HR-V e:HEV試駕

最新文章

真的賣不動了?Mitsubishi漸遭經銷商淘汰,並且專注二手市場尋商機!

真的賣不動了?Mitsubishi漸遭經銷商淘汰,並且專注二手市場尋商機!

影/911竟然換了Honda的引擎?保時捷鐵粉憤怒了!

影/911竟然換了Honda的引擎?保時捷鐵粉憤怒了!

讓對手望塵莫及!2025 年賓士 GLC 如何成為台灣 SUV 市場的最佳投資

讓對手望塵莫及!2025 年賓士 GLC 如何成為台灣 SUV 市場的最佳投資

Mercedes-Benz 電動策略轉向 EQ 命名淡出 燃油與電動並行發展

Mercedes-Benz 電動策略轉向 EQ 命名淡出 燃油與電動並行發展

J SPACE翻轉戰局奪回輕型商用車冠軍 台灣2月車市年增4.8%

J SPACE翻轉戰局奪回輕型商用車冠軍 台灣2月車市年增4.8%

停車再開騎士「雙腳未著地」遭罰引民怨!警回覆:這是規定

停車再開騎士「雙腳未著地」遭罰引民怨!警回覆:這是規定

autos-loading

熱門新聞

全球只有19輛 連R34 GT-R看到它都只能跪

全球只有19輛 連R34 GT-R看到它都只能跪

有批Rolls-Royce好便宜?原來是中國自製豪車尊界S800!

有批Rolls-Royce好便宜?原來是中國自製豪車尊界S800!

最暢銷的奧迪要大改款了!新世代Audi Q3跨界休旅即將現身

最暢銷的奧迪要大改款了!新世代Audi Q3跨界休旅即將現身

你所不知的中國新車隱性成本!折舊率高於對手?

你所不知的中國新車隱性成本!折舊率高於對手?

BMW X1將迎敵手?Audi發表全新第三代Q3車系!

BMW X1將迎敵手?Audi發表全新第三代Q3車系!

Nissan全新油電系統將登陸美國 性能媲美電動車但成本高昂

Nissan全新油電系統將登陸美國 性能媲美電動車但成本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