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大廠紛紛投入 但電動車市生存大不易!
對大多數業者而言,電動車(EV)還不是一塊市場樂土,除了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挾著大幅領先優勢一馬當先外,其餘車廠不僅大多在後頭苦苦追趕,還遭遇各式各樣的問題。
財經新聞網站MarketWatch報導,中國大陸電動車廠商蔚來汽車(Nio)雖志在成為「下一個特斯拉」,此刻卻遭遇一股「完美風暴」,包括政府大砍補助、美中貿易戰帶來的不確定性,以及大陸車市整體需求滑落等,迫使這個製造商大舉裁員逾2,000人,並致力「優化」業務,預計年底前分割非核心事業。
其他競逐電動車市場的業者,也各自遭遇難題。例如,哈雷(Harley-Davidson)10月中一度暫停生產LiveWire電動機車,因為用住宅或車庫裡的低電壓插座充電有問題。
福斯(Volkswagen)部門奧迪(Audi)也碰到類似問題,6月間被迫召回電動休旅車e-tron,因為電池有起火風險。該公司已召回自4月推出迄今已售出的半數e-tron車。
Jaguar也在6月召回I-Pace電動車,問題出在再生煞車系統出狀況,可能導致車子從減速到煞車之間的時間延遲,升高撞車風險。
以無扇頁風扇和吸塵器等裝置聞名的戴森公司(Dyson),也有意跨足製造電動車。結果呢?在砸下31億美元之後,這家英國公司宣布放棄此計畫,原因是體認到無法生產出一部可在商業市場存活的電動車。顯然,進入電動車產業所需投入的資本門檻不低。
通用汽車(GM)為了從內燃引擎車過渡到電動車,也付出代價,包括為期31天始落幕的大罷工,是通用逾20年來規模最大的罷工事件。這是因為電動車零件比傳統汽車少,而且可用機器組裝,工會勞工擔心飯碗不保。
不過,通用的Chevrolet仍有辦法推出一款售價相對親民的電動車,稱為Bolt,第3季交車數將近5,000輛。然而,相形之下,特斯拉第3季Model 3交車數約8萬輛。
就連福斯旗下的跑車大廠保時捷(Porsche),也積極進攻電動車市場,雖然推出的Taycan電動車被譽為「特斯拉挑戰者」且銷路不錯,跟特斯拉Model S相比卻沒有價格競爭力。裝備齊全的 Taycan Turbo S要價18.7萬美元,遠高於頂級Tesla Model S Performance的11.49萬美元。保時捷有意推出起跳價10.4萬美元的Taycan 4S與特斯拉競爭,但要兼顧高性能與價格親民並非易事,除非是特斯拉。
亞洲車廠駛進電動車市場遭遇的痛苦較輕微,但在美國推出新電動車的步調遲緩。日產經濟型Leaf電動車很暢銷,但標準電池充一次只能行駛150英里,較大的電池組估計可支撐到226英里。
起亞今年開始銷售純電動車Niro EV,但在美國的銷售只局限於12個州。豐田宣布今年將大力推電動車,其Prius油電混合車多年來在美國尤其受歡迎。本田在美國銷售一款電動車,但只在兩個州有售。
Jefferies公司的研究報告指出,截至目前為止,特斯拉是電動車市場上唯一一家免遭上述痛苦的業者,可望持續兼得成長與獲利,至少在2019-2020年度是如此。對照下,其他車廠生產電動車的成本仍高昂,只能設法靠銷售汽油車和柴油車來支撐電動車事業。
但即使是特斯拉,也曾有過瀕臨破產的時刻。事實證明,要在電動車市場生存,不是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