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小學堂】買車要看年式還是年份?
進入9月份後,不少車廠會開始推出新年式的車款,可能不少人會把年式和年份混淆,其實兩者除了不同以外,更有可能會影響到折舊後未來的中古車價。
簡單來說,年份是出廠時間,在行照和車籍資料上都會清楚寫明該車款出廠的年月,一般來說台灣的新車年分是以出廠日期來認定,中古車商也會以出廠年份來作為其中一項估價依據。而年式則是用來界定車廠在生產線上製造車款型式的說法,例如近期有不少車廠就開始推出所謂2019年式的車款,所以之後可以買到的車款,就是2018年9月生產的2019年式新車。
新年式車型又可以細分成假年式與正年式,尤其多數車廠會將9月當成年式劃分的分水嶺,如2018年9月到12月底生產的2019年式車型,雖然在車廠行銷上會稱呼為2019年式,但因為製造日期是在2018年內,因此其實就是18/19年式或假2019年式;而2019年1月1日之後製造的車型,則稱為正2019年式。
也因此如果是遇到年底購車的消費者,如果只會開個三、五年,最好先確認究竟是不是新年度生產的車款,畢竟車子只要一落地就要打個八折,每過一年價值也會持續下降,因此「假2019年式」與「正2019年式」的車子,即便在同樣動力及配備的前提下,未來進入中古車市場的價值,也會大有不同。
但是對於消費者而言,年式也並非完全無用,特別是年式交替時,車廠多半會為了強化車款競爭力而新增配備、降價或是調整車型編成,因此年式其實也可以作為消費者判斷車型改款與否的依據。例如近期MAZDA就針對2019年式的Mazda3分別增加MRCC與SCBS-F等配備,同樣在今年買車,第一季和第三季的配備就大有不同。
此外,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就是進口車畢竟並非在本地生產,從國外出廠、報關到船運來到台灣,出廠日期往往與台灣販售時間有差距,一般來說最少需要2個月左右的時間,如果以台灣市場最大旺季農曆年前來看,想要買到當年度生產的進口車幾乎很難,以時間來看多半要等到3月份才有機會,如果非正年式不買的消費者,不妨請業代在合約上註明「正2019年」的新車,才能多一分保障。
不論是假年式車款或是正年式車款,消費者在購車時都有一些小技巧,如果是換車頻率高的人,除了注意出廠日期是否在該年度外,也可以挑競賽月時入手更便宜;如果是一台車少說會開10年的人,由於是長期持有,二手價的影響相對不明顯,這時候就可選擇在年初購買上個年度的新年式車款,因為上個年度就到港或生產的庫存車,車商為了減輕庫存壓力,而且也將要販售新年度的車款,一般來說都有機會談到更優惠的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