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開名車很爽嗎?關於試車這件事
因為媒體試駕要價千萬的Mercedes-AMG GT R撞車,試車這件事情今天突然變成相當爆紅的一件事情,不管是媒體以獵奇手法大肆報導,或是網友們的冷嘲熱諷,作為一年至少要試50台車的汽車媒體從業人員而言,試車這件事除了沒有表面風光外,其實真的是相當辛苦的一件事情。
新車試駕這件事情行之有年,首先車商有宣傳旗下新車的需求,不可能只用廣告方式來做行銷,而汽車媒體站在報導角度上,與其紙上談兵,不如親身一試才能眼見為憑,也因此形成了媒體試駕這樣的模式,不論是平面、網路或是影音,台灣汽車媒體其實不算少,有時候車商舉辦媒體公辦試駕,甚至要連續辦個好幾天才足以應付所有的車媒。
當然對於車商而言,也不是什麼阿貓阿狗都可以試駕,所以事先就會做出一些篩選,以國產車或一般進口車為例,在公辦試駕通常會準備10台或更多車款提供媒體試駕,也可能會私下與媒體敲時間,安排不同媒體進行個別試駕,偶爾也會遇到已經沒有媒體試乘車的情況,這時候多半會安排記者到經銷商展間領車,試駕後再歸還。
如果是M-POWER或AMG等級的性能車時,部分車商除了篩選會更加嚴格外,也可能會直接派人隨車同行,美其名是隨行講解或服務,事實上則是讓媒體減少危險駕駛或是車速過快的情況。
如果遇到數量稀少的超跑等級車款時,絕大多數車商都不會廣邀媒體試駕,大概只會跟較為熟悉的媒體記者配合,一來是這種車數量很有限,本來就不需要太多試駕報導介紹,二來也確實不是每一個車線記者都有開過超跑的經驗。
甚至偶爾會因為不同種類的車款而有關卡體驗,例如繞錐、OFFROAD、高速急煞或各類安全科技體驗等,不要說是初出茅蘆的菜鳥記者,對於一些有經驗的資深記者而言,也是絲毫不允許分心的,畢竟這項工作一分心甚至有可能造成生命上的危險。而不論是哪一種試駕,車商都會要求記者簽下切結書,強調不能危險駕駛,除了是一種保障也是一種責任。
外界在看汽車媒體記者時,可能會覺得每天開新車或名車真是「超爽的」,因而投以羨慕的眼神。但對於從業記者而言,可說是每天都面臨不同挑戰。
首先,每天的車款都不同,昨天你可能在試駕連循跡防滑都沒有的國產入門車,明天可能就要試駕電子配備讓人眼花撩亂的豪華性能車,有些車商只給你4個小時的試駕時間,大部分則是6-10小時,如何在有限時間內快速熟悉這台車,就是每天的挑戰重點。
開自己車時,不論是停車角度、進退檔時機、油門出力及駕駛極限等,可能都再熟悉不過,但是面對全新車款,如果沒有一番摸索,貿然全油門或是拿到車就開始激烈駕駛,就容易因為一時失控或是不熟悉而發生意外。
另外,不同車商面對媒體試駕車款的態度也不同,有些全權交給經銷商處理車款,如果只是沒加油、沒洗車或車內有垃圾或異味等,都還只是小事;更常遇見的是胎壓根本就不對、甚至有性能車明明輪胎已經有相當程度的磨耗,卻還是不願意更換的情況。
對於汽車媒體從業人員而言,每天試駕這些數十萬、數百萬甚至數千萬的車款,壓力其實也是不小,試想台灣道路充滿各式各樣的狀況,隨時都可能遇到三寶開過來自爆,即便試駕車款大多有保險,但是背負的汽車媒體的招牌,總還是希望能夠完整將車還給車商。
此外,近年在汽車媒體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從過去基本的拍照、進階到拍攝影音或只是直播講解的,這也讓原本就相當有限的試車時間更加壓縮,除了考驗記者們一心多用的超人效率外,也增加拍攝過程的危險性。
台灣地小人稠,多數道路車流量都不小,因此有不少媒體會選擇到五指山、福德坑或是河濱公園等地進行試駕,但其實只要不是封閉道路,進行試駕就一定有危險性,在工作時後絕對沒時間想到要耍帥,畢竟每個試駕動作只要稍微不確實,一分心就可能會發生意外。
不可否認的是,汽車記者可能會因為工作需求或是個人習性,偶爾會以較快的車速來測試車輛的操控及平穩性,但畢竟一般道路並非賽車場,意思到了就好,真的以超乎速限規定或是違反交通規則的方式長時間試駕,除了徒增危險,也是不好的示範。
每種工作都會可能要面對的職場風險,但是對於多數汽車線記者而言,這就是我們平時要面對的工作,大家都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賣力要呈現更好的內容給每個喜歡汽車或是計畫購車的民眾(筆者在記者生涯中跑過相當多路線,真心覺得車線記者真的是最認真的一群!),實在是希望各位車友網友們可以將心比心,少一點嘲諷,多一點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