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小學堂】2040年全面電動化? 台灣電動車可行嗎?
行政院針對日益嚴重的空汙問題,去年底提出空汙防制行動方案,其中拍板2030年新購公務車輛及公共運輸大巴士全面電動化、2035年新售機車全面電動化,階段性目標則是2040年新售汽車將全面電動車化。但除了基礎建設沒有配套外,從燃油車想要一步到位轉換成電動車,在使用習慣上的轉變也將為民眾帶來不便。除了電動車外,是不是還有其他選項呢?
立委趙天麟日前在立法院總質詢時提出,參考國外在推動電動化的過程中,除了電動車款(EV)外,也多半會將油電車(HEV)及插電式油電車款(PHEV)等節能環保車納入納入電動化範疇,如果能夠將電動化車輛定義放寬為「環保車」,將更有助於提升政策可行性。
如果以歐美先進國家做為參考對象,目前世界各國喊出電動化目標,最為積極的是北歐的挪威,預計2025年將只能販售零排放汙染的車輛。其他包括荷蘭(2025年)法國、英國(2040年)、日本(2050年)及德國(未明訂)等國也同樣積極朝向電動化,但不同於挪威的零排放,其他國家都以禁止販售傳統的汽/柴油引擎為主要方向。
也就是說,大部分國家鼓勵的電動化,除了純電車款外,其實也將油電車、插電式油電車、增程式電動車及氫燃料電池電動車等納入,歐洲環境署也是以上述五種動力列為電動化車輛的認定解釋。
但台灣目前在電動車方向上則較為含糊,雖然喊出2040年全面電動化,但除了缺少充電基礎建設的配套規畫外,究竟電動車的定義為何?目前也是較不明確。其實以台灣在電動車領域的代工經驗、加上幅員有限、大都會之間的距離短,相較於歐美等地擁有更好的優勢來發展電動車,但綜觀目前台灣汽車市場,電動車的比例仍相當低,而且絕大多數的電動車都是價位偏高的進口車款,目前純電車款僅BMW及TESLA。
目前台灣市場如果以純電車款來說,僅自主品牌LUXGEN目前有電動車生產規劃,但目前仍沒有真正量產市售的國產電動車,如果政策方向僅將「純電動車」列為唯一目標選項,將導致台灣市場只能全面仰賴進口車款,國產車廠將瞬間被打趴。
另一個電動車發展的問題,在於充電基礎設施的建置,公有充電站覆蓋率不足外,私人充電柱的安裝也是充滿挑戰,舊建築大廈可能因為管線老舊而無法安裝充電柱,社區大樓則是必須必須面對管委會這關,想要在私人車位上裝充電樁並非易事,多方面的條件都不利於電動化車輛的普及,針對這些議題,都需要政府積極完成修法(如:公寓大廈管理條例)。
相較於目前問題尚多的純電車發展,筆者更看好油電車款及插電式油電車,除了售價門檻相對較低外,即便沒有電也能靠內燃機運作,不至於一夕之間改變多年用車習慣,而且在節能減碳上也不比純電車款來得差,其實更適合當前的台灣汽車環境。
以過去曾在台灣市場販售的油電車及插電式油電車來看,包括TOYOTA、LEXUS、BMW、Mercedes-Benz、VOLVO、Mitsubishi、Hyundai、Nissan、Infiniti及Ford等品牌都可提供,台灣大多數的車廠決策都必須受制於國外母廠,而在考量市場規模及政策的補貼措施下,大多數技術母廠難以將電動車核心技術導入台灣,這也間接影響國產電動化車輛的普及,如果可以透過誘因及鼓勵,讓車商能順勢向母廠爭取國產化更多環保節能車款,應該會比卻乏規劃、只想一步到位的電動車口號來得更加可行。
在油價創下47個月來新高的同時,絕對也是正視未來關於汽車工業發展規劃的時刻。除了政府的支持外,也可針對電動化車輛提高補助額度,增加民眾購買電動化車輛的意願,或可考慮透過汽燃費隨油徵收,來逐漸改變民眾用車/購車習慣,藉此培養使用者觀念及意識,分階段設立目標逐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