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新興印度市場 Hyundai及Kia將以電動車搶市

現代汽車集團希望以電動車積極在印度市場發展。 摘自Hyundai

在全球化的時代中,大型汽車集團不時都要針對個別地區推出全新策略來應對,韓國的現代汽車集團正在修改其在印度的計劃,並將擴大其電動汽車車型系列,希望以印度第二大汽車製造商的身分獲得更大的市佔率。

現代汽車集團(Hyundai Motor Group)會長鄭義宣日前訪問印度,審查增長潛力和未來產品。除了已在印度銷售Kona EV和Ioniq 5之外,現代汽車集團還計劃2032年前推出5款新電動汽車。並將擁有的充電站數量增加到439個。

Hyundai Ioniq 5。 圖/摘自Hyundai
Hyundai Ioniq 5。 圖/摘自Hyundai

去年,印度售出48,105輛電動汽車,但現代汽車集團相信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激增至七位數。它希望成為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因此這五款新電動汽車車型將是小型SUV。現代汽車表示,它們將與去年7月推出的新款Exter 類似。

現代汽車希望在印度推出類似Exter的電動車。 圖/Hyundai提供
現代汽車希望在印度推出類似Exter的電動車。 圖/Hyundai提供

現代汽車還將投資24.5億美元用於電動汽車生產和基礎設施。該公司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最具前景的汽車市場之一。”

同集團的Kia還希望鞏固其作為印度第二大汽車製造商的地位。如今,它擁有6.7%的市佔率,並希望在本世紀末將這一數字提高到10%。 它還將擴大其銷售網絡,使目前的300個銷售網絡增加一倍以上。

預計這些新車型將專門針對印度市場,並大部分在印度境內生產。這也使得現代集團必須不得不與特斯拉正面對峙,因為這家美國汽車製造商在印度市場也有宏偉的計劃。

印度

特斯拉積極佈局印度市場!設廠選址、尋覓展間、同步展開招聘

特斯拉積極佈局印度市場!設廠選址、尋覓展間、同步展開招聘

Škoda 2024年全球交付突破92萬台!即將重返年銷百萬輛車廠名號

Škoda 2024年全球交付突破92萬台!即將重返年銷百萬輛車廠名號

電動車熱潮結束了嗎? 2025年全球電動車銷量預計將成長30%

電動車熱潮結束了嗎? 2025年全球電動車銷量預計將成長30%

延伸閱讀

中古特斯拉Model 3故障率偏高!四分之一測試車未能通過安全檢查

中古特斯拉Model 3故障率偏高!四分之一測試車未能通過安全檢查

想買到全新Ford四門轎車嗎?中東與中國限定!

想買到全新Ford四門轎車嗎?中東與中國限定!

Honda S7電動SUV正式量產 主打中國中高階市場

Honda S7電動SUV正式量產 主打中國中高階市場

因為曾經遇到沙漠 EVOASIS想成為每一位電動車主的綠洲

因為曾經遇到沙漠 EVOASIS想成為每一位電動車主的綠洲

最新文章

真的賣不動了?Mitsubishi漸遭經銷商淘汰,並且專注二手市場尋商機!

真的賣不動了?Mitsubishi漸遭經銷商淘汰,並且專注二手市場尋商機!

Mercedes-Benz 電動策略轉向 EQ 命名淡出 燃油與電動並行發展

Mercedes-Benz 電動策略轉向 EQ 命名淡出 燃油與電動並行發展

J SPACE翻轉戰局奪回輕型商用車冠軍 台灣2月車市年增4.8%

J SPACE翻轉戰局奪回輕型商用車冠軍 台灣2月車市年增4.8%

變胖被人嫌?BMW表示沒有預料到M5會因為車重而廣受議論!

變胖被人嫌?BMW表示沒有預料到M5會因為車重而廣受議論!

停車再開騎士「雙腳未著地」遭罰引民怨!警回覆:這是規定

停車再開騎士「雙腳未著地」遭罰引民怨!警回覆:這是規定

Maserati在2024年銷量暴跌 究竟發生什麼事?

Maserati在2024年銷量暴跌 究竟發生什麼事?

autos-loading

熱門新聞

真的賣不動了?Mitsubishi漸遭經銷商淘汰,並且專注二手市場尋商機!

真的賣不動了?Mitsubishi漸遭經銷商淘汰,並且專注二手市場尋商機!

休旅車至上?Volvo以後不打算賣旅行車了!

休旅車至上?Volvo以後不打算賣旅行車了!

美國最大汽車出口商竟不是Ford、特斯拉等本土品牌!

美國最大汽車出口商竟不是Ford、特斯拉等本土品牌!

Mercedes-Benz設計總監:大螢幕只是起點 工藝精緻度加上極致體驗才是豪華定義

Mercedes-Benz設計總監:大螢幕只是起點 工藝精緻度加上極致體驗才是豪華定義

Mercedes-Benz CLA 劃世代登場 五大亮點預告電動移動新紀元

Mercedes-Benz CLA 劃世代登場 五大亮點預告電動移動新紀元

Ford Focus將於年底告別歐洲市場 台灣市場接下來怎麼面對?

Ford Focus將於年底告別歐洲市場 台灣市場接下來怎麼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