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ssan沒忘記370Z與GT-R! 好消息即將揭曉!

Nissan提供

說到性能跑車或超跑,當然少不了日本Nissan日產汽車的370Z與東瀛戰神GT-R。2007年東京車展首發的Nissan GT-R與2008年洛杉磯車展發表的Nissan 370Z雖曾擁有輝煌的戰績並經過多次小改款升級,但它們也該是時候大改款進化了。

車迷朋友別擔心,Nissan日產汽車並沒有忘記這兩款經典車款,而據說原廠研發團隊也已著手開發新世代370Z與GT-R的計畫。

Nissan提供
Nissan提供

Nissan日產汽車全球產品規劃負責人Ivan Espinosa在今年東京車展與英國媒體Autocar訪談時表示,370Z和GT-R是日產汽車的核心產品,團隊正在積極地研究和開發它們。Ivan Espinosa先生雖拒絕透露更多細節,但表示我們將很快聽到這兩款性能的新消息,而Nissan的專長就是打造令人興奮的車款。

Nissan提供
Nissan提供

產品規劃負責人暗示Nissan日產汽車願意與其他汽車製造商聯手,成為合作打造性能車的夥伴。這類的合作關係已越來越普遍,例如Toyota豐田與Subaru速霸陸汽車聯手打造的Toyota 86與BRZ,以及最近人氣超旺的Toyota Supra與BMW Z4。

Nissan提供
Nissan提供

Nissan日產汽車願意接受類似的協議也就不足為奇,因為它絕對是節省成本的好方法。過去風光時期,Nissan 370Z每年在美國市場能賣出7,000台,但後來自2016年以來,銷量便一直在穩定下降。去年2018年,Nissan 370Z的年度銷量已降到3,468輛。 Nissan GT-R的銷量也早已不復當年。

日產全球設計高級副總裁表示,無論如何,新型370Z的工作已經在進行中。即使Ivan Espinosa不願確認,我們也不難猜出設計師們早就開始新世代車款研發。

Nissan

重返主流視野的電動承諾 第三代 Nissan Leaf 全面革新登場!

重返主流視野的電動承諾 第三代 Nissan Leaf 全面革新登場!

已經行之有年的倒車攝影鏡頭 妥善率仍是個大問題?

已經行之有年的倒車攝影鏡頭 妥善率仍是個大問題?

有用車需求又怕關稅調降有價差 訂閱制用車不卡「關」

有用車需求又怕關稅調降有價差 訂閱制用車不卡「關」

延伸閱讀

重返主流視野的電動承諾 第三代 Nissan Leaf 全面革新登場!

重返主流視野的電動承諾 第三代 Nissan Leaf 全面革新登場!

已經行之有年的倒車攝影鏡頭 妥善率仍是個大問題?

已經行之有年的倒車攝影鏡頭 妥善率仍是個大問題?

Nissan全新油電系統將登陸美國 性能媲美電動車但成本高昂

Nissan全新油電系統將登陸美國 性能媲美電動車但成本高昂

全球只有19輛 連R34 GT-R看到它都只能跪

全球只有19輛 連R34 GT-R看到它都只能跪

最新文章

真的賣不動了?Mitsubishi漸遭經銷商淘汰,並且專注二手市場尋商機!

真的賣不動了?Mitsubishi漸遭經銷商淘汰,並且專注二手市場尋商機!

影/911竟然換了Honda的引擎?保時捷鐵粉憤怒了!

影/911竟然換了Honda的引擎?保時捷鐵粉憤怒了!

讓對手望塵莫及!2025 年賓士 GLC 如何成為台灣 SUV 市場的最佳投資

讓對手望塵莫及!2025 年賓士 GLC 如何成為台灣 SUV 市場的最佳投資

Mercedes-Benz 電動策略轉向 EQ 命名淡出 燃油與電動並行發展

Mercedes-Benz 電動策略轉向 EQ 命名淡出 燃油與電動並行發展

J SPACE翻轉戰局奪回輕型商用車冠軍 台灣2月車市年增4.8%

J SPACE翻轉戰局奪回輕型商用車冠軍 台灣2月車市年增4.8%

停車再開騎士「雙腳未著地」遭罰引民怨!警回覆:這是規定

停車再開騎士「雙腳未著地」遭罰引民怨!警回覆:這是規定

autos-loading

熱門新聞

全球只有19輛 連R34 GT-R看到它都只能跪

全球只有19輛 連R34 GT-R看到它都只能跪

有批Rolls-Royce好便宜?原來是中國自製豪車尊界S800!

有批Rolls-Royce好便宜?原來是中國自製豪車尊界S800!

最暢銷的奧迪要大改款了!新世代Audi Q3跨界休旅即將現身

最暢銷的奧迪要大改款了!新世代Audi Q3跨界休旅即將現身

你所不知的中國新車隱性成本!折舊率高於對手?

你所不知的中國新車隱性成本!折舊率高於對手?

BMW X1將迎敵手?Audi發表全新第三代Q3車系!

BMW X1將迎敵手?Audi發表全新第三代Q3車系!

Nissan全新油電系統將登陸美國 性能媲美電動車但成本高昂

Nissan全新油電系統將登陸美國 性能媲美電動車但成本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