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公路旅行的真諦 德奧1,700公里自駕遊 - 駕駛規矩與Autobahn
抵達慕尼黑的第四天早上,在結束了所有的市內行程後,便來到當初訂車的Sixt Munich Stachus分店取車。德國人做事相當遵守約定,我在10:40分抵達,櫃檯小姐仍告知要11:00才能開始取車作業,即使當時店內沒有其他客人。雖然看似不近人情,但當取車流程開始之後,店員的詳盡說明與熱心的態度令人印象深刻,除了話家常之外,也提供了慕尼黑附近購物點與景點供參考。因為我有在訂車系統上特別註記需要BMW車款,閒聊中也談到比較喜歡BMW車系,最後取車時就被升等成520d Touring,算是這趟旅行中的小確幸之一。(店員:為什麽從台灣來的朋友,幾乎都只租BMW沒人租賓士?我:哈哈哈哇阿災...可能對台灣人來說賓士形象比較優雅,BMW就是要拿來胚這樣子吧,大家來德國自駕都是為了要上Autobahn狂飆啊~)
延續上篇該注意的部分,還有幾點需要做說明:
交通規則:先行權、圓環
給人形象一板一眼的德國人,其實也不會把每一項細節守得非常死,不過在大原則方面的遵循則是做得非常確實,在當地的交通上就可以看出一二。在德國駕駛車輛上路,大致上跟台灣相差無幾,同為左駕設定也不會產生適應問題,但有兩點原則一定要遵守。首先是先行權,在德國的市區巷道或是鄉間小路上,遇見交叉路口時通常不會出現紅綠燈,而是以先行權的指示牌告知用路人所屬的行駛路權。在具有先行權的幹道上,路口就會出現先行權圖示,與其交叉的另一條路路口,就會出現停止或是禮讓的道路標示牌。實際上,當我行駛在具先行權的路上時,看到左右側交叉路口開過來的車速度不慢,總會下意識地開始踩煞車,後來確定在路口前他們一定會煞停,也慢慢的融入這個對大家都方便的習慣。
圓環主要是在郊區或鄉間取代紅綠燈使用,在進入圓環前,一定要將車輛完全煞停,必須等到左側來車完全清空之後,再駛入圓環,之後選擇欲前往的出口駛出,如果不小心錯過出口,因為圓環通常都不大,只要再開一圈後駛出就好,盡量不要硬切。德國人開車雖然不算慢,碰到龜車也是會不客氣地按喇叭,不過他們相當禮讓,即使在塞車車陣中要切車道轉彎,只要先打方向燈,幾乎都會讓道。
道路速限:
看到以下牌子時,除了告訴你正離開或進入市區外,也有著告知限速的作用。通常在市區或是城鎮中心的限速為30~50km/h,郊區限速大概在70~100km/h。當然跟台灣一樣,道路兩旁不時會出現速限指示牌,隨時提醒駕駛人該路段速限。
德國人開車速度不算慢,到郊區時即使路段僅雙向二車道,甚至車道也不寬,但大部分人還是會用100km/h的最高速限行駛,完全不像台灣能容忍「在速限內駕駛即可」的觀念,如果真的無法以最高時速行進,就必須時時盯緊照後鏡,做好隨時讓路的準備。
通行證 (Vignette)
到目前為止,德國高速公路Autobahn不需收取通行費,但Autobahn幾乎都會連通到其他國家,由於我們這次到Hallstat的路程中需跨境奧地利,奧地利境內的高速公路不像德國有無速限路段,全線最高速皆為130km/h,另外就是要收取通行費。
通行證就像是一張貼紙(如上圖),建議在靠近邊境時的加油站購買,有10天、2個月與年票三種期間可供選擇,短期旅客購買10天票即可,含規費約在9.5歐元左右,購買後將背膠撕掉,將其黏貼在前擋風玻璃的駕駛側角落,或是正中間的上緣皆可。如果未購買通行證行駛高速公路而被攔查,罰款金額相當高,建議不要貪小便宜。
相關資訊可參考官方網站:https://www.asfinag.at/toll/toll-sticker/
Autobahn德國高速公路
以下影片與照片的內容,在台灣一定違反交通規則,但在德國是合法的:
首先還是簡略介紹Autobahn,全名為Bundesautobahn(BAB,聯邦高速公路),瑞士與奧地利的高速公路也稱為Autobahn,但在不特別強調國家的狀況下,Autobahn專指德國高速公路。為了維護管理,Autobahn依照區域的不同,分為A10至A90九大塊路網,彼此互相連結。建立初期,公路全段無限速,後續因應城市與相關區域的快速發展,部分地區與山區開始進行限速,發展至今則演變為機動性限速,會因為施工、交通事故、天氣變化來隨時調整各路段間的速限。
從慕尼黑往薩爾斯堡的A8高速公路入口出有三線道,當閘道口從紅燈變綠燈,行駛在中線的我依正常加速狀況準備進入,說時遲那時快,兩旁突然轟隆作響,在我左右線道的車輛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往前衝去,排在我後面的車也隨即把我超掉,雖然大腦還反應不過來,但下意識覺得跟就對了,馬上將變速箱切進S模式油門到底開始衝,果不其然不久後就看到了這個標誌:
這個標誌代表的是無限速路段,直到下一次看到有時速限制的標牌之前,都能以車輛可到達的最高速度行駛。如果一直都沒看到低於130km/h以下的速限標示,那就盡情地向前衝吧!剛剛有提到高速公路在部分情況會有時速限制,從110~130km/h不等,遇到施工路段則會再降到80km/h,甚至會有縮減車道寬度至2米以內的狀況發生,如果車體寬度大於1.8米,在高速狀況之下駛入此類車道,真的是相當考驗技術與穩定性。
在Autobahn上頭開車真的非常舒服,最大的原因在於他們對於車道的變換與分流做得相當確實,簡單來說,就是把內線讓出來給更快的車走,無論該路段是否有限速。相較於台灣的龜車三寶一堆佔用內車道,導致其他用路人的不便甚至塞車,Autobahn可說是非常非常良好的典範,而且大家都會時時刻刻注意後方動態,避免變換車道時阻斷他人動線。小編在Autobahn上開了近1,500公里,真的完全沒有碰過持續佔用內車道的車輛(以高速持續超車的車輛除外),也沒遇過車輛突然插進自己前方(傳說中的剪線,台灣駕駛人惡習之一),更沒有「以最高車速行駛內車道無視後方來車」這樣的情況發生,因此除非是碰到了道路施工,在這趟旅程中我幾乎沒有塞過車。
透過駕駛Autobahn的經驗,帶來的另一個體會,就是為何歐洲車開起來如此穩定。一般人認為歐洲車的穩定與安心感是來自於他們對安全的嚴格要求,與其這樣講,不如說是環境而造成的「因地制宜」,包括了Autobahn的無限速,以及郊區近100km/h的道路速限,且在道路稍微狹小時也必須保持這樣的速度,在這些因素的綜合考量下,所製造出來的車輛如果操控不夠精準,無法在行駛時帶給駕駛人良好的掌控權與安心感,便不會被當地消費者所接受,這也是為何部分日韓系車廠將研發中心遷移至德國的重要原因。
經過統計,在Autobahn上行駛的平均時速約落在140~150km/h左右,以我這次駕駛的520d Touring實際體驗,最沒有壓力且順暢的行駛時速約為160~180km/h,到190km/h時就會對車輛動態的維持上感受到壓力,剛好這次租借的車輛配備了電子懸吊,能依照駕駛模式的變換自行調整對應,此時將模式從Normal切換到Sport或Sport+,發現相同的壓力感則會延遲到超過210km/h後才會浮現,這時候我才發現,原來在台灣市場,對消費者而言偏向於噱頭成分居多的電子調整懸吊或是主動式懸吊,在德國當地是確確實實的實用性配備,再一次驗證了「因地制宜」這樣的說法。
有趣的是,雖然說德國人守法,可是在Autobahn上好像又有點例外,他們非常遵守車道使用原則,但我在限速100~110km/h非施工路段的中線車道行駛時,發現中線的車輛大部分都以130km/h左右的速度行駛,內線的車更以超過160km/h的速度從我旁邊刷過,讓我頓時不知該跟還是不跟,畢竟在德國超速被舉發,罰金也是相當可觀。
老實說,無論是駕駛人還是車輛本身,沒有三兩三,要在Autobahn開破200km/h會是一種很大的壓力。感謝之前的工作經驗讓我受過進階的駕駛訓練,再加上BMW的加持,讓我在這次Autobahn之行能夠輕鬆面對,完成了長久以來的心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