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駛看到黃燈就衝 學者:「路口瘦身」不能少
台灣交通事故在路口周圍比例超過三分之二,為避免太過開闊的路口讓駕駛「看到黃燈就衝」,英國、荷蘭、德國、日本等國家近年實施「路口瘦身」,將路口人行道凸出並放上紅綠燈等,讓車輛得以自然降速。學者認為,台灣近來因斑馬線行人事故不斷,在推動斑馬線退縮、設置庇護島前,也應全盤檢討路口設計,否則路口安全提升仍然有限。
交通部今天上午邀集營建署及六都交通局,檢討斑馬線退縮、庇護島設置,六都也各自提出20處改善路口。中原大學景觀學系教授趙家麟提醒,國內斑馬線、庇護島確實應檢討,但改善路口應更全面,應先改善「前半套」讓路口瘦身,才能讓駕駛「想快也快不起來」。
趙家麟表示,交通事故很大一部分是車速快,但台灣始終未能提出有效解方。他解釋,「路口瘦身」設計精神,是翻轉現在車輛行駛到路口時,容易因空間變得相對開闊而加速的狀況。比起在路段行駛時,受到兩側建築物、人行道等設置,空間比較侷限,駕駛接近路口時、兩側逐漸變寬,側向淨距變大,一旦綠燈秒數快結束,台灣駕駛幾乎「看到黃燈就衝」,無論直行、左右轉,都大幅提升事故機率。
趙家麟表示,這除了透過教育宣導、落實執法,在歐美國家實施的「路口瘦身」,讓街角的人行道「增胖」。例如路邊停車帶,再延伸至路口時,作為人行道的擴充。這將有五大好處:包含縮短了車輛穿越路口的距離、消弭了原本在路口街角隨時臨停的機會,原本台灣的街角車輛隨時臨停、阻礙行人通行的亂象能大為降低,也讓路口的車行更有秩序,車速更被約束;讓車輛駕駛因為道路實質環境條件的改變,自動降低車速。
至於民眾或民代可能擔憂「路口瘦身」、「人行街角增胖」影響駕駛,趙家麟認為,既有路口狀況造成傷亡造成這些擔憂,因此才應調整路口環境、駕駛行為。此外,紐約在做「路口瘦身」時,先在原本要突出的範圍,透過畫設標線方式,將街角突出的圓形空間畫上標線、在邊緣放三角錐,觀察哪個角錐易被撞到,試用期三、四周後再施工,除能藉此引起討論、也能調整範圍,讓街角對行人與車輛都能更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