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駕」嚴重度不輸酒駕 台灣人常吃這款「嗜睡藥」上路卻不知情
「酒駕」一直是交通安全的重大議題,許多家庭在酒駕之下支離破碎。近幾年政府修法、執法大力取締下,酒駕傷害正逐年降低。不過「藥駕」的嚴重性並不亞於「酒駕」。全國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表示,台灣民眾相當常使用「肌肉鬆弛劑」,最常見副作用就是「嗜睡」,而台灣慢性病人口高達600萬,同時有再駕車的比例相當高,呼籲政府正視問題,訂定法規進行管理。
北市聯醫臨床藥學組主任鮑俊蓓表示,根據社區、交通場域宣導時的調查統計,駕駛最常用藥第一名為降血糖藥,第二名為安眠藥,第三名則為肌肉鬆弛劑。其中9成為男性、1成女性,有32.8%駕駛時有服用藥品。
台北市藥師公會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委蘇柏名表示,酒精會影響駕駛人的精神狀況,使之無法安全駕車。然而,藥物同樣也會影響駕駛人精神,甚至還會影響到五官,同様增加行車危險性。簡言之,「駕」造成的交通危害,可能比你我想像中的大。
根據民調公司統計,多達3成5的駕駛,幾乎每周都會服用至少1種可能造成危險駕駛的藥物,引發潛在的交通危機。近年也發生過幾例嚴重藥駕事件。蘇柏名說,高雄某男子長期受失眠所苦,某日睡前忘記服用安眠藥,竟在上班開車出門前「補吃」,結果上路後突然睡著、直接衝撞並輾斃正在停等紅燈的無女騎士;新北某男子在服用安眠藥後,竟無照開車上路,行經某街道追撞騎士,使其不治身。從以的案例可得知,「藥駕」的觀念並未在台灣民眾心中建立,而現實生活中,已經有不少無辜民眾因為藥駕而損失生命。
黃金舜表示,台灣民眾相當常使用的「肌肉鬆弛劑」,其他用藥像是高血壓、憂鬱症等也都容易造成駕駛危險,肌肉鬆弛劑會造成嗜睡,降血壓藥副作用則是耳鳴、頭暈等,但依據藥物動力學,每個人的副作用展現不盡相同,得要審慎與藥師、醫師討論;同時,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台灣目前慢性病人口高達600萬,同時也能看見台灣民眾使用藥物後,同時在開車的人數恐相當多,呼籲政府重視「藥駕」問題,應透過法規確實規範。
歐洲國家早就落實藥駕觀念,法國衛生部10多年前就訂定藥物分級,並且要求藥廠於產品外盒上清楚標示,藥師於發藥時也會仔細向民眾說明,特別是針對運輸業者,避免因為工作與作息使藥物副作用影響道路安全。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藥劑部主任吳淑娟說,未讓民眾知道藥駕的問題,北市聯醫將藥品分成四級,從最危險的安眠藥、抗精神病藥、散瞳劑、肌肉鬆弛劑等處方藥,到民眾最常接觸的止咳藥、抗組織胺以及含有可待因的藥水等分門別類製作教材,開始訓練種子藥師,並於台北市交通運輸部門、計程服務站等進行宣講,希望能提升全民用藥識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