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特仕版Bugatti Chiron Super Sport「赤龍」出爐!紅的喜氣質感滿分

摘自Bugatti

農曆新年即將到來,在華人世界中家家戶戶忙著辦年貨以及大掃除的同時,有車廠打造了一輛龍年專屬車款,車名也相當應景。

法國超跑品牌Bugatti,近日下線一輛全新的Chiron Super Sport,其名為「Red Dragon」。該車採用皇家紅車色,塗裝於碳纖維材質的車身外表,細節等處則使用黑色高亮澤塗裝處理;而此種紅色會隨著不同方向的光線折射產生不同色澤,讓整車更加具備出眾質感。

摘自Bugatti
摘自Bugatti

除此之外,車主也選配了高亮澤黑色輪圈、紅色煞車卡鉗、以及Sky View全景天窗等吸睛配備。內裝部分則簡潔許多,以黑白雙色混搭為主架構,圍繞中控按鍵與排檔的紅色飾條從儀表台前端延伸至中央鞍部、且包括座椅、門板邊緣、方向盤手把與氣囊蓋也以紅色縫線點綴,頭枕上的Chiron Super Sport字樣也以紅色刺繡打造,就連車內後視鏡背面蓋也以車身同色處理創造出剛剛好的性能味。最顯眼之處則是中控下方側邊的腿靠,也繡上了「赤龍」二字,與整輛車的形象、以及車名「Chiron」巧妙地相互呼應。

摘自Bugatti
摘自Bugatti

動力方面,這輛「赤龍」則並未做出更動。與其他的Super Sport相同,皆為8.0L W16四渦輪引擎,最大馬力1,578hp。Bugatti表示,這輛龍年特仕Chiron是由一位新加坡買家客製打造,為全球獨一無二。

摘自Bugatti
摘自Bugatti

Chiron

Chiron世代結束!Bugatti 正著手準備Bolide與W16 Mistral車輛產製交付作業!

Chiron世代結束!Bugatti 正著手準備Bolide與W16 Mistral車輛產製交付作業!

16缸、三馬達!Bugatti新作Tourbillon以1,800匹姿態正式現身!

16缸、三馬達!Bugatti新作Tourbillon以1,800匹姿態正式現身!

Bugatti全新超跑6月20日現身 搭載全新自然進氣V16 Hybrid動力

Bugatti全新超跑6月20日現身 搭載全新自然進氣V16 Hybrid動力

延伸閱讀

拒絕Turbo+油電?Bugatti總裁不解混合動力的存在意義!

拒絕Turbo+油電?Bugatti總裁不解混合動力的存在意義!

影/Bugatti Bolide賽道上有多猛?McLaren與Porsche完全跟不上!

影/Bugatti Bolide賽道上有多猛?McLaren與Porsche完全跟不上!

頂級豪華車為什麼售價這麼高 從徽飾製作就不簡單!

頂級豪華車為什麼售價這麼高 從徽飾製作就不簡單!

Bugatti Tourbillon超跑選配價有多驚人?選個烤漆就能買輛法拉利!

Bugatti Tourbillon超跑選配價有多驚人?選個烤漆就能買輛法拉利!

最新文章

真的賣不動了?Mitsubishi漸遭經銷商淘汰,並且專注二手市場尋商機!

真的賣不動了?Mitsubishi漸遭經銷商淘汰,並且專注二手市場尋商機!

影/911竟然換了Honda的引擎?保時捷鐵粉憤怒了!

影/911竟然換了Honda的引擎?保時捷鐵粉憤怒了!

讓對手望塵莫及!2025 年賓士 GLC 如何成為台灣 SUV 市場的最佳投資

讓對手望塵莫及!2025 年賓士 GLC 如何成為台灣 SUV 市場的最佳投資

Mercedes-Benz 電動策略轉向 EQ 命名淡出 燃油與電動並行發展

Mercedes-Benz 電動策略轉向 EQ 命名淡出 燃油與電動並行發展

J SPACE翻轉戰局奪回輕型商用車冠軍 台灣2月車市年增4.8%

J SPACE翻轉戰局奪回輕型商用車冠軍 台灣2月車市年增4.8%

停車再開騎士「雙腳未著地」遭罰引民怨!警回覆:這是規定

停車再開騎士「雙腳未著地」遭罰引民怨!警回覆:這是規定

autos-loading

熱門新聞

全球只有19輛 連R34 GT-R看到它都只能跪

全球只有19輛 連R34 GT-R看到它都只能跪

有批Rolls-Royce好便宜?原來是中國自製豪車尊界S800!

有批Rolls-Royce好便宜?原來是中國自製豪車尊界S800!

最暢銷的奧迪要大改款了!新世代Audi Q3跨界休旅即將現身

最暢銷的奧迪要大改款了!新世代Audi Q3跨界休旅即將現身

你所不知的中國新車隱性成本!折舊率高於對手?

你所不知的中國新車隱性成本!折舊率高於對手?

BMW X1將迎敵手?Audi發表全新第三代Q3車系!

BMW X1將迎敵手?Audi發表全新第三代Q3車系!

Nissan全新油電系統將登陸美國 性能媲美電動車但成本高昂

Nissan全新油電系統將登陸美國 性能媲美電動車但成本高昂